袁铭:以武铸魂,照亮海派武脉传承之路
在海派武术的璀璨星河中,有一位用八十年光阴深耕武学、守护海派武脉的老者——“绳鞭、双九节鞭宗师”、著名武术家袁铭。他以赤子之心追武梦,以毕生之力传薪火,在中华武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袁铭的武术情缘,从五岁便已启程。他自幼随家族中武术名家刘胜魁习武,稚嫩的拳脚中藏着不服输的韧劲;稍长后,有幸拜入上海武术大师李崇文门下,系统钻研武学精髓。更难得的是,又获得蔡鸿祥、邵善康、张培之、王效荣、傅钟文、章海深、何炳泉、周元龙、孙永鹤、王亮臣等诸多师傅与教练的倾囊相授,还受到纪晋山、王子平、蔡龙云、杨修甫、赵鸿剑、李赞臣、周永福、褚桂亭、马德友等前辈的悉心点拨,集百家之长于一身。
数十年苦修中,他拳术造诣深厚,精通几十种拳术,少林十三抓的刚劲、八极拳的迅猛、翻子拳的灵动,在他身上融为一体;兵器技艺更是全面,刀枪剑棍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,尤其对绞龙棍情有独钟,视为防身绝学,他将这门濒临失传的古技在技术上进一步完善,使之演练时如游龙穿梭,使用时更加凶猛而灵动。而在软兵器领域,袁铭更是开创者般的存在——他首创绳镖套路化演练,推动九节鞭从单鞭发展为双鞭,奠定三节棍对练项目基础,“袁三鞭”的美誉,至今仍是武林中对他软兵器技艺的最高认可。
职业生涯里,袁铭的光芒更是耀眼。1961年,他凭借过硬实力入选上海武术队,1966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系(现上海体育大学),1969年至1976年担任队长,带领队伍屡创佳绩。他曾两度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“五好运动员”奖状,是对他刻苦与实力的最佳佐证。1964年华东区武术比赛上,他首次将独创的绳镖套路、双九节鞭与九节鞭进枪项目搬上赛场,一举夺魁;1965年全国第二届全运会上,他表演的绳镖、双九节鞭及三节棍对练项目,均获最佳优秀奖,同年还被国家体委选中作为主力留京,备战出访印尼的重要任务,肩负起为国争光的使命。此后,他多次站上国际舞台:1972年第一届亚洲乒乓赛开幕式,他与搭档表演的“三节棍进枪”被纳入官方纪录影片;1973年春季广交会,他创演的“三节棍进双枪”“板凳对匕首”被香港凤凰影业拍摄,让中国武术的魅力远播海外。即便到了耄耋之年,82岁的袁铭依旧保持着每日晨练的习惯,练武场的身影虽不复年轻时矫健,却每一招都透着对武术的赤诚,这份坚守,感染着身边每一位武者。
育人传艺路上,袁铭始终秉持“习武先修德,以武养正”的理念。他桃李满天下且从不藏私,面对武术队学生或民间爱好者,都耐心将复杂技法拆解成易懂步骤,因材施教,让不同基础的学习者都能找到方向。在他的教导下,弟子们不仅习得武艺,更懂得武术承载的精神——有的成为专业运动员,在赛场上为荣誉而战;有的接过教鞭,继续传递武术火种;更多人则以武修身,在生活中坚守坚韧与勇气。而面对绞龙棍濒临失传的危机,袁铭更是将其视为己任,首先将毕生所学精髓倾囊传授给儿子吴伟琦,让这门技艺有了最可靠的传承人。
吴伟琦自幼受父亲熏陶,担负起了守护与传承海派武脉的重任,在他的不懈努力下“绞龙棍”在上海黄浦区申遗成功,成为黄浦区唯一的一个武术非遗,也为黄浦区作为国家第一批武术之乡的美誉填补了空白。2013年,他在上海黄浦滨江南园公园创立“国术空间”武术馆,既是黄浦区非遗项目绞龙棍的传承保护基地,更是父亲武学精神与海派武脉的延伸地。
在袁铭的指导下,吴伟琦构建起“绞龙棍符合现代教育与体育运动特点的传承体系”:制定兵器标准、梳理礼仪规范、编写系统教材,还创新设计教学方法、比赛规则,让这门古技更易被现代学习者接受。如今,绞龙棍已走进上海十余所中小学课堂,市民夜校也在“国术空间”设立了传习点;吴伟琦与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双向努力,打造退役军人教练团队,与阿根廷、欧洲、亚洲等国武术机构合作,搭建国际传播网络,让绞龙棍从上海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
从袁铭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到吴伟琦创新式的传承,父子二人用行动诠释着“非遗传承”的真谛。他们传递的不仅是绞龙棍的招式、软兵器的技法,更是中华武术包容创新、海派武脉薪火不灭的精神。在他们的努力下,古老的武术技艺正焕发新的生机,而袁铭这位“武坛泰斗”的名字,也将与他守护的非遗技艺一起,在时代长河中永续光芒。 (殷春山)
标签:
热点文章
L'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 HONG KONG 延续十八载辉煌传奇 今夏载誉回归置地廣塲
从“眼巴巴”到“手飒飒”,5年59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——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“红色劲旅自主维保突击队”攻坚实录
2025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 (甘肃考区)报名公告
品誉咨询——绩效破局:从 “效率优先” 到 “效能质变” 的管理范式革新
无创治疗新时代来临?东软医疗与沈德无创时代携手破局!
武剑飞:中国写意重彩艺术和理论建构的开创者
电影《百万辣姐》 颜丹领衔演绎逆境中亲情与梦想
寻味四月,Liebherr利普赫尔以嵌入式组合冰箱臻品探索春日鲜韵